热搜词: 马頔爷们儿要脸

“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 他们在创造未来, 我们却困在过去”

[文/观察者网柳白]面对中国几乎全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长期被视作全球科技领跑者的硅谷,会作何反应?

美国《纽约时报》10月22日一文直言:“硅谷陷入了对中国的痴迷和羡慕。”

文章写道,一种交织着焦虑、羡慕与自省的复杂情绪,正席卷美国科技中心——硅谷。面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及制造业等领域以“机器般的速度”快速推进,许多硅谷精英开始重新审视并钦佩中国的效率与执行力,同时反思美国自身在基建、监管与制造业方面的困局。

作者认为,硅谷对中国的羡慕,不仅引发了关于工作模式、产业政策的效仿讨论,更反映的是美国自身的状态,折射出这个国家在失去自信后的挣扎。

文章称,在社交媒体帖子、播客、采访和时事通讯中,美国科技界精英对中国的基建速度、制造业实力以及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创新能力赞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痛惜美国陈旧的基础设施、繁琐的监管体系,以及这个连螺丝钉、无人机乃至其生产设备都难以制造的经济体。

一些人呼吁启动美版DeepSeek项目,像中国那样发布产业宣言。

“当中国全速前进,以机器般的速度流转货物、人员和信息时,我们可能正被困在过去。”风险投资公司安德烈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Horowitz)近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警告。

在硅谷领袖和关注政策的民主党人当中,弥漫着一种对中国的痴迷情绪,混杂着好奇、焦虑与羡慕。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的固有认知正被重新评估。

安徽芜湖:工人车间加紧组装各类智能机器人视觉中国

比如,有人过去觉得中国企业只会模仿,但如今它们突然成为研究效率与规模的典范;有人曾拿中国国家主导体系说事,但现在认为这是高效执行的标杆。

文章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它们的盛行都揭示了美国人深层的心理状态——这个国家正艰难适应一个不再以自己为唯一技术进步来源的世界。

“对于美国精英来说,美国没有创造未来,而是别的国家在创造未来,这个现实是很难接受的,”硅谷科技作家阿夫拉·王(AfraWang)说,“这不仅仅关乎技术,更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科技领域。

当美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中国的桥梁、高铁和城市天际线视频时,那些对美国无力建造住房和高铁感到沮丧的所谓“丰饶派民主党人”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

“丰饶派民主党人”是美国民主党内部新兴的思潮或派别,主张通过增加关键产品和服务供应来应对社会挑战,强调“供给侧自由主义”和精简流程以提升政府效率。

文章称,新近产生的对中国的崇拜,既凸显了美国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之少,也反映出许多人对本国的幻灭。将中国视为一面镜子,美国比几十年来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科技领袖们的警惕并非毫无道理。美国旧有的“创新——制造——出口”模式在制造业大量外包后已然崩塌。如今,美国主要负责设计,中国则日益承接起昔日美国的“制造——生产”模式。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紧张地缘政治环境中,制造能力已成为兼具战略意义与生存价值的关键能力。

挑战不止于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与硬件的融合至关重要。

8月9日,北京,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2025)在北京展出ICPhoto

美国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说:“如今的机器是软件的硬件形态,是人工智能的实体化体现。汽车不再只是钢铁和玻璃——它是有轮子的机器人。”

他承认,中国在“所有实体制造相关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硬件与人工智能融合制造方面占据巨大优势。

硅谷开始关注中国,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企业家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美国:他们阅读史蒂夫·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的传记,潜心研读彼得·蒂尔与布莱克·马斯特斯合著的《从0到1》(ZerotoOne)译本,并围绕硅谷的运营模式构建商业模式和管理哲学。

文章认为,美国公司正争相研发比人类更智能的机器。然而,若硅谷深入研究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并不痴迷于通用人工智能,中国企业家更专注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服务、设备和制造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