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秒间刻写中国飞轮储能未来
转自:沈阳晚报
工匠金句
“每一次不被看见的坚持,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以光的形式回报你。”
——谢洪生
“我记得是8年前的一天,当我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一个转速达几万转以上的飞轮,机械旋转的声音,让人从控制屏幕上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巨大能量。”时隔多年,谢洪生仍能清晰地描述那个瞬间的震撼。就是被手机屏幕中这个每分钟数万转的小飞轮所吸引,他毅然跨入飞轮储能这一全新领域。
迎难而上——建成全国唯一量产磁悬浮飞轮生产线
2018年,李文东等5人经过考察,成功并购了引领全球飞轮技术的美国公司VYCON。同年3月,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控飞轮)在沈阳落户。在公司总经理李文东的召唤下,谢洪生牵头对国外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为了适应国内的应用场景,谢洪生对磁悬浮飞轮储能产品从结构、工艺、装配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国产化研究,复杂的图纸、专业的术语、全新的技术……谢洪生在飞轮储能这一全新领域艰难地摸索着,走了不少弯路,但他始终迎难而上,攻克一道道难关。“飞轮本体结构设计、工艺控制、动平衡调校,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与能效,这种对高精度、高可靠性和系统性的极致要求,恰恰是我所热爱的挑战。同时我坚信飞轮储能在绿色清洁能源转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想当时毅然决然地进入飞轮储能领域,谢洪生坚定地说。
在谢洪生和开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微控飞轮建成全国唯一量产磁悬浮飞轮生产线,“我们的飞轮最高转速可实现每分钟37000转,充放电循环超过200万次,使用寿命20年,转化率高达92%。具有高安全、高转速、低能耗、长寿命等优势。”谢洪生用一组数据,道出了微控飞轮的高技术含量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废寝忘食——实现商业模式与应用技术双创新
微控飞轮建设伊始,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面对全英文的技术资料和图纸,他笑言“真是两眼一黑”,“因为技术很新,不是简单地按照图纸进行生产就能实现的。”谢洪生回忆称,当时转子装配工艺、高速永磁电机技术,甚至是“打螺丝”这样看似简单的操作都需要分毫不差。“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对于加工精度、系统控制都是微米级别的,甚至比航空航天的要求还要高,所有的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回国后,谢洪生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我们采购了世界先进高精的机床,磨削飞轮转子,试验几十次都不成功。后来我们仔细寻找问题,对工装作了优化,经过近1个月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一支合格的转子。”
2020年6月,山西右玉老千山风电场全国首次飞轮混合储能调频应用项目完成并网验收。作为项目的“主心骨”,面对高压的项目节点、不确定的试验结果,谢洪生扎根一线一年多,几乎全年无休,完成了企业并购后首个重大示范项目,实现了商业模式与应用技术双创新。2021年,谢洪生荣获沈阳市铁西区劳动模范称号。目前,他拥有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参与3项科技成果鉴定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编制工作。
独当一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
如今微控飞轮是全球磁悬浮飞轮储能龙头企业,已申请获批国家专利100余项,参与我国多项飞轮技术行业标准制定,目前6000台飞轮储能设备安全运行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微控飞轮入选辽宁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估值达76亿元人民币。
微控飞轮是国内最早实现量产的飞轮储能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从一个基础设计入门者到独立承担飞轮本体结构及设计与工艺及开发的技术专家,一心钻研的谢洪生如今在飞轮储能领域独当一面。“每当我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被制造出来,并稳定运行在电网系统中,我就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技术人的使命,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用一颗螺丝、一块钢材去撑起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谢洪生表示自己正在做的,不仅仅是设备制造,更是将中国智慧注入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他说:“我希望通过不断钻研飞轮设计及工艺,不仅助力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储能装备,也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刘东摄影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