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搜索广告: 平衡变现与信任的关键抉择
搜索广告的优化,远不止技术参数的调整。它关乎平台的价值观、用户的心理预期,以及产品与商业之间的伦理边界。本文试图在“变现”与“信任”之间,寻找一条既可持续又不失人文关怀的产品路径。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商品时,你有没有注意到:最上方那些位置,总是闪着一点“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有的是广告,有的看起来像广告但其实不是。有些让人觉得“还挺懂我”,有些却像硬塞进眼前的干扰信息。
你是否曾疑惑:这些头部的结果里,有多少是广告?为什么有些广告有用,有些却像噪音?我将带你拆解消费者流程的四个隐形抉择(检索、排名、体验、指标),并探讨如何建立护栏,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
对于做销售平台、尤其是电商这种经常要困惑于搜索和广告交叉点的产品经理来说,这不仅仅是买家的好奇。这背后隐藏着我们每天都在做的隐形抉择——它们直接决定了买家是否信任我们的平台,决定了卖家能否成功,以及我们的收入能否以可持续的方式增长。换句话说,这是用户看不见,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的决策。
0.从查询到点击:买家的搜索漏斗
引导买家从搜索查询到购买的漏斗,已不再仅仅由出价和关键词决定。AI驱动的检索、排名模型,甚至新兴的类似智能代理(agent-like)系统,都在影响着商品的品类、何时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展示。
消费端接触到的是更个性化、更具情境感的广告;而卖方,则在疯狂试验用爆款喂给AI,然后生成内容和出价策略;而平台,就是不断在短期变现与长期信任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平衡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必须被设计好的产品工程问题。
1.AI让检索更聪明,也让选择更复杂
消费者的流程始于检索:从常规商品列表和付费广告中汇集一组潜在结果——你允许什么进入这个“池子”至关重要。是否让每个出价的卖家都展示?还是根据卖家质量、评论、库存、满意度或者关联预测进行筛选预处理?
在电商平台上试验语义检索时,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你搜索“抽屉收纳盒”,得到的结果会包含“抽屉式的收纳盒”和“放在抽屉里面以便分割区域的收纳盒”两种东西。语义上确实相关,但大多数人应该会被其中一个错误选项打扰。
更有甚者,尤其是服饰类商品搜索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要是搜“职业休闲风格套装”,出现的商品除了衣服,还会包含“丝巾”、“腰带”、“项链”,范围还能扩大到“手表”、“墨镜”这些互补品的搭配上。
这种过度延伸,以及对消费者相关意愿的预判,将网撒得太广,可能在演示中会让老板印象深刻,但如果不符合买家意图,突然会看到感觉随机的结果,依旧会让人感到突兀,迅速侵蚀信任。
2.排名的抉择:公平?还是不透明的信任
一旦你建立了商品池,就该轮到排名、决定顺序这件事了。是“价高者得”,还是权衡相关性和历史表现?系统决定谁排在前面,背后其实藏着价值判断。
现在排名模型已经很完善了:卖家可靠性、历史转化率、预测意图,等等等等。但这些模型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自动锁定已经成功的商家的优势。如果不建立规则护栏,系统就有变得不够公平的风险,让新卖家处于不利地位。混合方法——规则加模型,可能会在公平性和性能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自从引入权重式的排名体系,我想大家应该经常能听到这种问题:出价最多的商家问“为什么他们的广告没有排在第一位”。从他们的角度看,这好像不公平。
但作为平台的设计和维护者,我们知道,展示一个出价略低但争议更少或评分更高的商家,或许对商家来说是不透明,但是一定能提升消费者信任。
因为在一个广告系统里,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可信的,一定是最难得的。
3.用户体验:点击之外的衡量
广告在页面上的呈现方式,这是细节最重要的地方。2023年Baymard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广告没有与普通列表区分开来,54%的购物者会失去信任。
和前几年相比,现在无论是淘宝、京东这种电商,还是知乎、小红书这种社交平台,大家都能在结果分栏一角看到“广告”、“赞助”类字样,美团外卖曾经点进去就强势让你进入下拉栏的动作,现在也取消了。
有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广告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点击率,还取决于它有没有打扰到人。如果广告没有清晰标记,买家会感觉被欺骗——一旦信任失去,就很难重建。这表明即使是很小的设计选择也会影响感知。
这也是关于平衡。某个团队测试过,在自然结果上方增加额外的广告。参与度数据并未崩溃,但反馈和投诉变多了——消费者会感觉“像是在滚动一个无休止的广告栏”。显然,信任不仅仅用点击量来衡量;它衡量的是体验是否尊重买家的时间。
4.个性化,不代表惊喜就永远更好
AI给个性化与可预测性带来张力,使根据每位买家的行为定制广告成为主流努力方向,但要警惕的是,真的所有人都喜欢惊喜和预判吗?有些买家更喜欢一致的结果,特别是对于熟悉的产品。在发现(aha)和稳定(correct)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要让用户既能感到新鲜,又不觉得自己被“推着走”——是这个领域产品经理常见的困难挑战之一。
你选择优化什么,塑造了整个买家体验。电商早期的时候,主流趋势致力于针对点击量调整,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看起来有吸引力但提供了糟糕体验(劣质商品、虚假发货、误导性文案)的广告。
最难的也不是拦截恶意广告,而是处理那些“无心之过”的卖家。我记得有段时间某个快递公司出现了网点大面积罢工的现象,然而反映在电商后台上的是,好多个小商家因为物流延误被系统自动告警、屏蔽。保护买家固然重要,但一个纯数字判断的系统,会让生态变得脆弱。
后来这个思维逐渐转变,重点开始走向转化率。增长数据看起来放缓了,但留存率提高了。比如引入广告数量动态变化,向首次使用平台的买家展示更少的广告创造更简洁的体验,“感觉容易找”比点击率数据更有价值。
退一步看,这些不仅仅是技术调整——它们是用户选择。纯粹为点击量进行优化会带来华而不实的广告,会令买家失望。转向转化率和留存率会在短期内减缓收入,但从长远来看会建立忠诚度。如果不解决反馈循环,高性能广告将仅仅因为可见性而不是相关性而占据主导地位。
倾听才是产品的最优解,指标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用户评论告诉你为什么重要。就像小红书,热爱在自然流页面插入一句话问卷调查。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到这些动态——因为它们决定了一个产品生态系统是蓬勃发展还是在不信任中崩溃。